乳房是女人外在最主要的性徵,若是稍有異常,往往令人擔憂。
尤其,乳癌又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且台灣每年乳癌新診斷病例數一年比一年高,發病年齡又比歐美國家更早,
因此,一些常見的乳房小毛病輕忽不得。
乳房常見的7毛病
1.乳房纖維囊腫
纖維囊腫有點類似水泡,是屬於腫脹、疼痛類的良性乳房腫塊,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且幾乎有9成以上的女性的乳腺,都有或多或少的纖維囊腫變化。由於囊腫的大小通常都在2~3公分之內,如果沒有特別不舒服,一般可以不用處理。
2.乳房纖維腺瘤
纖維腺瘤為良性的乳房腫瘤,常見於15~35歲之間,發生原因與分泌雌激素的卵巢功能旺盛有關,目前已有研究排除為癌前病變,但癌變的機率雖然不高,仍需定期追蹤檢查。
3.乳暈腫塊
造成乳頭乳暈腫塊的原因一般可分三種:局部發炎感染、乳腺擴張及乳汁瘀積,其中以局部發炎感染最為常見,較常發生於30~50歲的女性,以及正服用荷爾蒙的女性。據臨床統計,乳暈腫塊多是良性病變居多,因乳房組織經過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鈣化或結石,會有表面粗糙、堅硬、會逐漸變大以及伴隨壓痛等現象。
4.乳腺擴張
乳腺擴張與乳腺增生很類似,是屬於體質的問題,早期表現為乳頭有淡黃色的分泌物,是良性的乳房疾病,多發生在30~50歲之間,且通常都是在非哺乳期發現有分泌物,另一個高發族群則是停經後的婦女,都得特別留意。
5.乳腺炎
乳腺炎通常發生在產後2~5天內,主要因為乳腺不通、阻塞又加上細菌感染所導致的發炎反應。症狀的表現為患部出現紅、腫、熱、痛,有時摸起來會硬硬的,疼痛感十足。但非哺乳期間也可能會有乳腺炎,推估成因與抽菸、缺乏維生素A有關,此外,也可能因外傷、碰撞等不明原因而造成週邊型乳腺炎,治療的方法大多是給予抗生素。
6.非典型乳腺增生
這是一種癌前病變,通常發現在乳房切片的病理診斷,。若有非典型乳腺增生發生,罹患乳癌的風險會增加達4~5倍,且有臨床調查顯示,在診斷後15年之內,約有20%的機率會演變成侵襲性乳癌。因此,需要更頻繁的追蹤篩檢,才能預防日後癌變的可能。
7.乳房葉狀瘤
乳房葉狀瘤是一種很少見的乳房腫瘤,好發於40歲以上停經前的婦女,有良性與惡性之分。葉狀瘤在乳房惡性腫瘤的比例小於1%,但也有復發或轉變為惡性的可能。這種乳房腫瘤長得很快,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長到很大,不過,如果腫瘤小且為良性,只要以手術切除即可,但若腫瘤很大就要注意,日後惡性機率風險也比較高。
歐美國家大多為停經後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而國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相較於歐美國家提早了約十年;
且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國人小於40歲以下乳癌患者16.6%、美國8%;小於35歲年輕型乳癌病例,台灣9%,是美國4.5倍。
年輕女性的乳癌發生已不再是罕見的特例,由於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乳房較為緻密、易呈現結節狀,加上受生理週期荷爾蒙變化的影響,若靠自我檢查及臨床乳房檢查不易。
定期安排乳房檢查 有效提早發現、降低死亡率
目前乳房常見的影像檢查方法有: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檢查(MRI)。
因國人女性大多為緻密型乳房,年輕女性常是乳房組織密度較高,建議40歲以下女性可利用超音波做為第一線乳房檢查的選擇,若發現有異常病灶需進一步確認、乳癌家族史、或曾接受乳房手術等,可再搭配乳房磁振造影(MRI)檢查,提高診斷率。
此外,國人因愈來愈晚婚,生育較晚,也可能無形提高乳癌的罹患風險。若想分辨乳房腫塊為良性的纖維腺瘤或是惡性的乳癌腫塊,往往無法單以觸摸感覺來判斷良惡性,若只靠自我檢查易有盲點 。醫師建議,應主動定期安排乳房篩檢,交由專業醫療的揪出可疑的病灶,可以有效提早發現及降低乳癌死亡率。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 每個人都要會的簡易自我檢查法
1.檢查時先以坐姿,雙手自然下垂,觀察乳房的外觀有無變化,輕壓乳頭有無分泌物流出,懷孕或哺乳期間可能會有乳汁分泌,其餘時間應該沒有分泌物。
2.然後左手下垂,以右手觸摸乳房,由外側往內按壓滑動檢查左乳房外側有無任何異樣腫起。
3.再將左手高舉置於頭後,檢查乳房內側,之後以同樣的方式檢查右側乳房。
4.接著身體平躺,左手放置頭下,以右手檢查左邊乳房內側,將左手平放身體旁邊,檢查左邊乳房外側。
5.同樣的方式檢查右邊乳房。
養成7個生活習慣預防乳癌
1. 養成健康生活型態
2. 減輕壓力
3. 避免太晚生育
4. 少油脂、少糖、少鹽
5. 多蔬果、高纖維、多彩多樣式
6. 做好體重控制、多運動
7. 定期乳癌篩檢
(文章摘自常春月刊)
加碼養生健康操:拍打按摩腋下淋巴結,身體不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