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骨質疏鬆,存骨本,績優骨,績優股,UC2,關節痛,關節,筋骨痠痛,退化性關節炎,葡萄糖胺,軟骨素,非變性膠原蛋白,蛋殼膜,玻尿酸,

  • 訂單查詢
    聯絡我們
    購物說明
    訂閱電子報
我的購物車
讀取中...請稍候

保健生活知識 | 膝蓋痛不一定是骨質疏鬆 | 存骨本30歲是關鍵 4招日常習慣養成績優「骨」

  • 分享文章到

別誤會!!膝蓋痛不一定是骨質疏鬆,找對病因才能對症治療!

70歲的陳先生常感到右膝疼痛,尤其在上下樓梯時更是明顯不適。
他擔心是骨質疏鬆造成膝關節疼痛,因此接受骨質密度檢查,結果顯示正常。
之後因為持續疼痛,所以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做進一步檢查,確診是膝關節退化,這才是他膝蓋疼痛的主要原因,經過適當藥物治療與股四頭肌訓練,陳先生的右膝疼痛獲得明顯改善。

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不一樣

隨著台灣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相關的健康問題變得更加普遍,但一般民眾經常混淆之間的區別。
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黃銘哲經常被門診民眾詢問「膝關節疼痛是不是骨質疏鬆引起?」、「補充鈣質是不是可以緩解疼痛?」,或是骨質疏鬆的病患會問「是否需要補充葡萄糖胺類的藥物?」等問題,因此整理出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的成因與表現。

黃銘哲指出,骨質疏鬆是骨骼密度降低,會造成骨頭變脆弱,並且容易斷裂,需要通過骨質密度測試才能診斷確定。
主要原因包括鈣和維生素D3攝取量不足、荷爾蒙變化,以及缺乏運動等因素。通常好發於中老年後,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後更容易受到影響。骨質疏鬆通常不具明顯的症狀,因此常常被忽略,唯有當骨折發生時,才會伴隨著劇痛和運動能力下降,而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比較常發生在脊椎骨、近端肱骨、遠端橈骨與近端股骨等地方。

關節退化通常與年齡有關

關節退化是關節結構和功能退化的情況,通常與年齡有關,但也可能因關節損傷、長年過度使用或使用方式不當所影響,診斷通常依賴於臨床評估、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X光。
關節退化通常是漸進性的,也可能影響到多個關節,例如脊椎、膝、髖關節和手指關節。常見的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和運動受限。

區分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的重要性在於確保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患有骨質疏鬆的合適治療方式有鈣與維生素D3的補充、適當的負重運動與曬太陽,甚至在某些狀況下需要抗骨質疏鬆藥物的治療。
而關節退化的治療方式,除了生活型態與使用方式的改變,也可能需要物理治療或其他形式的治療,例如:口服消炎止痛藥物、葡萄糖胺類藥物、關節內類固醇或玻尿酸或濃縮血小板PRP注射,甚至是接受關節鏡或人工關節置換等手術治療。
黃銘哲說,台灣人口的老化現象對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等骨骼健康問題造成了影響,正確區分這兩種疾病對於治療和預防至關重要。

存骨本30歲是關鍵!

根據國健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50歲以上的民眾骨質疏鬆之比例為8.1%。
此外,調查也發現國人19-64歲國人每日鈣攝取量為505-566毫克,僅達到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的一半,有鈣攝取量不足的情形。

國健署表示,及早存骨本是預防骨鬆的不二法門,而「骨鬆」防治,絕對不是等到年長才來做,因為人體骨骼在30歲以前就會達到高峰,之後隨著年齡的增加,骨本(骨質密度)便會逐年減少,因此預防骨鬆需從年輕開始,民眾可藉由4招來儲存「骨本」。

4招日常習慣養成獲績優「骨」

1.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鈣質
每日1.5-2杯乳品:每杯240毫升(ml)的乳品約含240毫克(mg)鈣質。
攝取高鈣食物:起司、黑芝麻、小魚乾、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如:地瓜葉、莧菜等,比一般的蔬菜含有較多的鈣質(每份100公克深色蔬菜的鈣含量大於75毫克)。

2.運動保骨本:
運動有助成長過程中的骨骼生長,並有助於維持成人的骨骼,運動類型以荷重和肌力運動為主,如:慢跑、跳舞、登山、舉啞鈴等。

3.適度曬太陽:
建議可於清晨及黃昏時到戶外活動曬太陽,適度的陽光可以活化體內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同時強化骨骼。

4.良好生活習慣:
維持正常體重,並戒菸、酒,才能減緩骨質流失,延後骨質疏鬆的發生。

同時建議以新鮮食物為主,少吃加工食品,並減少吃進過多動物皮、脂肪部份,以免攝取過多的油脂;亦避免吃進高鹽、高油的食物、喝太濃咖啡及過度飲酒,影響鈣質、維生素D及蛋白質的吸收。有足夠的蛋白質,才能有強健的肌力保護骨質,減少骨質疏鬆造成的傷害。


(文章摘錄自常春月刊)
#退化性關節炎 #骨質疏鬆

延伸閱讀>>認識UCII(UC2) , UCII非變性膠原蛋白是什麼?為什麼關鍵部位保養要靠它?! 3分鐘讓你改變行動力

你可能有興趣